电锤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电锤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土地流转资本圈地泡沫隐现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1:35:43 阅读: 来源:电锤厂家

工商资本包地热情高涨,但盲目性大,隔行如隔山,致多地农户遭遇“烂尾工程”,扰乱种粮秩序

近日,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深入河南多地调研发现,随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,土地流转逐渐告别以前的分散、小块、自发式流转,在速度和规模“双轮驱动”的基础上,流转行为更加规范。

但是,一些工商资本下乡“跑马圈地”成为一道特殊景观,且不少项目都具有流转规模大、投资额度高特点。受逐利性驱动,一些地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投机色彩较重,有的甚至因为盲目上马已经形成“烂尾工程”。在缺乏明细指导规范、农民维权无力的背景下,应警惕泡沫化苗头。

“圈地”“玩票”心态令人忧

2014年春天,河南一家公司在延津县流转土地400亩。时至今日,这一数字已增至3500亩。而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张亚玲,其实是新乡市一家酒店的老总,此前并无农业经营的经验。

“酒店每年要采购大量的粮食和蔬菜,为了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,一直想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。”张亚玲说,“因为以前没搞过农业,我们的流转是借助土地信托模式开展的,而且将来生产的东西完全自用,整体看风险可控。”
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,类似工商资本下乡“跑马圈地”现象持续升温,相当部分的投资行为显得盲目而冲动,个中隐患令人担忧。

新乡市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张纯通介绍,大约从2009年开始,来自房地产、矿业等各路工商资本形成下乡“圈地”热潮。与通常的土地流转种粮相比,这类投资或者定位为高端农业,比如观光旅游或者农业生态园;或者以土地流转为平台,开展全产业链、多元化经营。

“乍一看这些投资财大气粗理念先进,但不少是追捧概念,还有的可能看到国家重视农业,想先把地圈起来混个项目补贴什么的,因为不懂农业经营规律,目前为止挣钱的不多。”张纯通说。

张亚玲告诉本刊记者,从周围的情况看,工商资本包地热呈现两大特点:一是人数多,仅自己认识的就不下10人;二是流转量大,一出手都在2000亩以上,多的达数万亩。

“这些人在别的行业赚快钱习惯了,种地也带着这种思维,比如我认识的不少老板,拿地后一窝蜂去搞观光采摘,想着立马变现;还有的投机心理严重,一上来就整生态农业之类高大上的概念炒作,想复制在房地产行业‘挖个水坑能吹成景观湖’之类的手法,但因为不接地气,80%的都在亏钱。”本文来源:瞭望观察网

除了投机心态外,还有个别工商资本把种地当成了时尚,“有没有回报无所谓,赶的就是一种时髦,要的就是‘玩票’体验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介绍,自己认识一位老板,其退休的父亲爱好摄影,为此专门包了2000亩地种油菜,供父亲采风拍照之用。

风险苗头初露

由于工商资本的盲目炒作,河南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费用一路走高。以延津县为例,年流转费用最高已达1200元/亩,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%。地价虚高既挤占了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种粮收益;也让那些原本期望赚快钱的老板不堪重负。加上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,有的项目甚至难以及时兑付地租,成为“烂尾工程”。

2014年11月,已经进入种麦时节。然而在淮阳县安岭镇农民张浩君的承包地里,大片成熟的红高粱却迟迟未能收割。他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,由于年事已高,此前将承包的9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淮阳县要发种植专业合作社。

“原来说好一亩地年租金1000元,到现在只给了500元。”张浩君说,“更重要的是,眼看麦播期就要结束了,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收,要是错过了播种,实在可惜!”

合作社负责人王春华介绍,土地流转是和河南三农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。包括老张的承包地在内一共流转耕地3690亩,全部种的红高粱。“根据约定,高粱成熟后公司出资收购,合作社拿到钱后再给村民付地租。但眼看高粱都要烂在地里了,位于郑州的公司却人去楼空了。”

本刊记者获悉,仅在安岭镇这一“烂尾工程”涉及农民就达415户,为此当地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,经过抢收抢种最终有2400多亩地完成麦播,其余错过农时的地块至今仍空空如也。而对于多数流转农户,土地租金的兑付也迟迟没有下文。

在社旗县庙店村,不少村民也有类似遭遇。第三村民组组长王国旺介绍,本组500多亩耕地已流转的达300多亩,按约定年租金600元/亩。但除了刚流转时拿过一次钱外,第二年就没音了。村民范瑞钦还反映,村里土地流转是强制推行的,当初村干部只说流转给上面的一家公司用于种植花木,但大家至今没见过合同。

张亚玲表示,隔行如隔山。因为盲目性太大,不少老板仓促进来后才发现农业经营的复杂性。“比如要搞高效农业,有的圈了地后做规划才发现,1000亩地先期就得砸进去3000万元,而且因为周期长,啥时能见回头钱还难说。在这种情况下,难免有人打退堂鼓,导致农民成了风险兜底者。”

资本下乡亟待“立规矩”
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,工商资本下乡“跑马圈地”块头大,来势猛,由此也打破了以合作社、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所形成的惯常土地流转生态。加之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行政助推,土地流转中“大鱼吃小鱼”现象开始露出苗头。

潢川县魏岗乡一位基层干部介绍,近年来很多在外面挣了钱的老板纷纷回到家乡包地搞农业,有种粮食蔬菜的,也有搞花木苗圃的。随着下乡的资本越来越多,“大流转”和“小流转”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,越来越突出。

“种粮能手、合作社依靠自身能力滚动发展至今,土地流转规模少则几十亩,多则一两百亩。工商资本下来,出手就是成千上万亩,如果‘小流转’的地块被圈到了‘大流转’的地块里,问题自然就来了。”

自2011年起至今,魏岗乡双围孜村种粮大户陈学友流转土地达150亩。因为有专业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,夫妇两人经营起来还算轻松。加上在家门口打工,全家年收入可以达到十来万元。本文来源:瞭望观察网

陈学友表示,近年来老板包地现象比较多,而且规模大,有时难免会和类似自己这样的小规模流转户发生矛盾。“我们年龄大了干不了别的,一旦‘大鱼吃小鱼’,家里的收入都成问题。听说别的村有这种情况,但人家不愿意,最后干部只好去面对面协商。”

信阳市委农办副主任廖东民认为,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,家庭农场、种粮大户经营模式可能是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向,对于工商资本大规模下乡圈地还应保持谨慎,同时应尽快出台更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。“老板们要算账,一旦包地不赚钱可能就会撂荒,乃至跑路,老百姓自己经营几十上百亩,既保证了收入来源,而且风险可控。”

不少流转土地的企业负责人表示,此前出台的两办指导意见特别提出,土地流转应做到适度规模、依法有序。但相关表述更多还是原则性的,尤其是针对工商资本下乡,门槛如何设定不够具体,一定程度也加剧了流转经营中的不确定心态。

淮滨县一面粉加工企业老板王建民说,为了保证安全稳定的粮源,企业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,此间既想花钱改善田间基础设施,又担心政策随时有变化。“如果立了规矩,有了预期,也就不会这么纠结了。”(记者张兴军 马意翀)

渭南西服制作

延安制作工作服

黑龙江制作西装